文/宋光輝【結構化金融】
1月9日,萬科發布公告稱:公司之控股子公司武漢譽天興業置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譽天”)前期通過保險資金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形式向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資產”)融資,公司為該筆融資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擔保期限為全部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 2 年。
截至目前,本次融資餘額 20.4 億元,經協商本次融資到期日調整至 2026 年 12 月 31 日。公司繼續為本次融資提供無條件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擔保金額 20.4 億元。
武漢譽天就本次融資事項,將持有的萬科金域國際項目抵押給新華資產。
而且,同時到期除了新華資產管理的20多億外,泰康資產管理還有44億在2024年底到期。
早在去年12月業監管機構要求國內保險公司上報對萬科的財務敞口,以評估這家陷入困境的房產開發商需要多少支持來避免違約。
房地產曆史回顧
回顧曆史,實際上當前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早在2015年前後推出的去庫存政策推出。天下沒有隻漲不跌的資產,中國的房地產繁榮持續時間太長了,本來就該出現調整的。
正常的周期運行,到了2014年地產就該下行,當年地產市場的確也出現了銷售額的下降。
當時的政策強行為房地產續上了兩三年的好光景,但是代價就是房價的進一步升高脫離了居民的購買力以及家庭部門杠杆率的提高。這使得現在的地產政策出現失靈。
因此,當前真正能夠推動房地產市場需求與房價上漲的政策,其實不是與房地產相關的政策,而是與居民收入增長,企業生存盈利相關的政策。
當前失業率提升,企業倒閉增多,居民的收入及收入預期都在惡化,這種情況下,大家都在存著錢準備過冬防止凍死餓傷,誰還有心思購買房地產這種飽暖思淫欲的閑工夫?
而在當前,中國生產力高度發達,產能過剩(導致PPI為負),這表明中國當前的問題是在需求端。
中國當前的問題為何出在需求端?
是因為中國居民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這使得中國自身形成的需求匹配不了供給。曆次周期以來,中國經濟都是依靠外部需求拉動和中國的產業升級(占領新的外部市場)來擺脫困境。
換個角度來看此前的房地產繁榮,其實質就是使得居民降低消費,而將很大一塊收入用於購買房產。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稱呼,也表明社會共識到,居民的購房款實際上是一種隱形的稅。
隻不過這種稅,在居民住房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征收起來雖高再狠,也不太影響居民的勞動意願。這使得中國經濟能夠很長時間維持很高的投資率或者說資本積累率。
這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現在變了,居民的居住條件改善後,不再願意支付隱形的高稅負了。
而在另一方麵,政府征收過高的稅用於投資,也很難找到有盈利的項目,投資過剩了,投資形成的產能供給沒有相應的需求匹配。
這種局麵必須要改變,但是誰也不願意改變!
政府與居民,在很底層的層麵,實際上形成了對抗。政府希望繼續維持高積累率以及相應的高經濟增速,居民希望增加更多的消費才願意提供更高強度的勞動。否則,居民選擇消極罷工,甚至都不願意進行人口生產了。
至於貨幣政策所推動的股市,可以在中短期之內,通過虛幻的財富效應,刺激購房需求和居民消費。
但是股市有牛熊輪回,當熊市來臨時,居民將會發現自己原先的財富所得,隻不過是一種你失我得的遊戲,作為整體並沒有分得更多,會再度回到消極罷工狀態。
這種消極罷工狀態,再加上現代化分工發達的經濟運行,一部分人消極罷工,連積極勞動的人也因為自己的積極勞動沒有需求也變得消極,經濟會陷入螺旋式運轉的狀態。
一直到有人改變為止!
一種是居民改變。
居民在糧草耗盡不得不在收入不變甚至是下降的情況下,重新提供高強度勞動的時候,曾經流出東南亞等外的產業回歸,經濟又回到增長的態勢。複蘇出現。
一種是政府改變。
解決之道,就是收入倍增計劃。
先期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提高居民的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當中的占比),複蘇出現。再慢慢通過收入提高所刺激的勞動創造,來提高生產力。
行為至此,又重提作者此前的觀點了:
一切經濟問題,都是財政問題。
作者一直以為,不把居民的消費以及在高消費下提供的高水平及高強度的勞動創造,當作是新經濟下的新型投資,或許是財政政策隱忍難變的重要原因。